今年的全國兩會,傳遞出以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一。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首次被提出以來,熱度不斷攀升,迅速成為各界人士口中的熱詞。僅僅兩個多月,就躋身《咬文嚼字》雜志公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一項重大理論創新。從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進行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論自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問題。。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全國經濟總量126萬億元,你們12.8萬億元,正好十分之一,這個很厲害。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在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充分肯定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2023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江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1.3%、49.9%,比上年分別提高0.5個、1.4個百分點。亮眼數據背后,是江蘇以綠色為底色,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結果。以剛邁入“萬億之城”序列的常州為例。今年“新春第一會”上,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提出“鍛造新質生產力,催生發展新動能”的目標,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新能源之都、“兩湖”創新區等發展重點。“兩湖”創新區,處于江蘇省西部丘陵湖蕩生態帶和太湖流域的交匯區,是常州市實現城市能級躍升、在新階段激發新動能的重要突破口。據悉,“兩湖”創新區常住人口及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常州市的1/3,是常州市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主要陣地,區域內集聚理想汽車、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和星星充電等“新勢力”企業,培育了光伏發電、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在江蘇省太湖流域的5市中,有4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太湖邊已成為“萬億之城”聚集處。除常州外,蘇州、無錫也逐漸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空間,新質生產力迸發出澎湃新動能。“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點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這些內容在去年12月11日至12日在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有部署。會議強調,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已定,如何實現是關鍵。各地提出的2024年具體部署緊扣“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一要求,著力塑造新質生產力。上海提出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高端產業集群;廣東提出實施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江蘇要求開辟未來網絡、量子、生命科學、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產業新賽道。2024年是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各省份瞄準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激發新動能,繼續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我們國家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介紹,從投入看,去年全年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1%。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產,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新三樣”的出口增速喜人,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2023年,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出現了一片新的氣象,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了強勁動能。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務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擺在重點任務的首位,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升級傳統產業,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其速度之快、輻射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長;創新投入穩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扎實推進;2023年,全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投資分別增長11.1%、31.8%、29.2%……科技創新越來越顯現出核心要素的作用,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顯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堅實支撐力。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等紛紛建言獻策。“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以引領性、顛覆性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介紹,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等特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空間。中國在先進通信、智能網聯汽車、光伏等多個領域已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較強競爭實力。在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市副市長張橋看來,這些領域的潛力和競爭力,源于中國的突出優勢。發展未來產業不是“空中閣樓”,不能“無中生有”,需要堅定的探索,更要有堅實的家底,包括重大科技特別是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齊全的產業門類和制造能力、開放的應用場景,以及實現技術突破的科技人才。“新質生產力能夠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提升生產力發展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表示,以建筑工程行業為例,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開發深度較淺、場景相對單一,關鍵核心技術仍需突破,應進一步加快地下智能勘探、智能建造等系列化專用裝備的研發利用,推動建筑工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浙江安吉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也是實現新經濟產業在綠水青山間“落地見人”“上市見效”的生動樣板。近年來,安吉以“好風景里布局新經濟”為導向,面向未來產業,高質量招引新經濟項目。“綠色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生產和增長方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看來,發展綠色生產力就是在堅持和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將新技術和新要素優化組合,從而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近日,焦點訪談對“生物制造”進行了報道。什么是生物制造?它是一種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的先進生產方式,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通過生物制造,鋼鐵廠煉鋼時產生的工業尾氣可以“變身”魚飼料,秸稈可以生產生物乙醇(傳統生產生物乙醇一般是通過消耗糧食的方式)。日常生活中,乙肝疫苗、胰島素、玻尿酸、膠原蛋白、燃料乙醇等等,都是利用生物制造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有別于傳統的物理、化學制造模式,生物制造創新了物質生產方式,以生物體作為生產介質,將給制造業帶來一系列重大變革。”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表示,生物制造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對于制造業實現“雙碳”目標也非常關鍵。被認為具有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潛力的生物制造,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熱點。我國也把生物制造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其作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生物制造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我國對這條新賽道的高度重視。不僅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還要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其實現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需要通過科技創新重塑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以“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廣東為例。廣東省致力于推動鋼鐵、石化、有色、建材、造紙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在全產業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2023年底,廣東省實現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湛江寶鋼點火投產,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萬噸以上,標志著我國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再次邁出了示范性、標志性的一步。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我國是全球首個由政府推動并發布政策明確支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國家。如今,全國已有多地獲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助力越來越多行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